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包括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和客家话,以及系属未明的非官话方言——土话和乡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言是湘语。湖南汉语方言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古代楚语”已经成形,汉朝的“南楚”方言是湘语的直接源头。移民是湖南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五代以前湖南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北方,他们的方言在湖南形成古代“楚语”,进一步演变成湘语,形成官话和土话。五代以后湖南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的江西、福建、广东,他们的方言在湖南形成早期的赣语、客家话和土话。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在这些方言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作用,特别是对偏远地区的汉语方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湖南省作为国家首批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试点之一,于2015年12月正式启动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共设立汉语方言调查点100个,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湘语是湖南省第一大方言,使用人口约3521万,主要分布在湘中地区,以及湘东北、湘西南的部分地区;西南官话是湖南省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约1891万,主要分布在湘北、湘西和湘南;赣语主要分布在湘东及湘西南部分地区,使用人口大约1040万;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湖南东部与江西省相邻地区,以及湖南省南部与广东省相邻的一些地方,使用人口大约118万;土话分布于湘粤两省交界湘南一带,包含宜章、桂阳、临武、嘉禾、蓝山、新田、宁远、道县、双牌、江永和江华瑶族自治县,这里是双方言区,并行土话和西南官话或并行土话和其他方言;乡话主要分布在湘西北的沅陵以及溆浦、辰溪、泸溪、古丈等地,使用人口约40万,其中沅陵占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