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
[1]杨树达.长沙方言考(1)[J].民铎,1925.
1932年
[1]杨树达.长沙方言考(2)[J].太平洋,1932.
1934 年
[1]异人.楚语研究(1)[M].海王7-8卷,塘沽海王社,1934.
1935 年
[1]异人.楚语研究(2)[M].海王7-8卷,塘沽海王社,1935.
1936年
[1]杨树达.长沙方言考(3)[J].清华学报,1936,007(01):206-219.
[2]赵元任,黎锦熙.长沙方音字母[J].国语周刊,1936.
1937年
[1]李旦冥.湘音检字[M].长沙锦文印务馆,1937.
1945年
[1]黎锦熙.湘音杂谈[J].国语周刊,1945.
1954年
[1]宫定之.“府正街”“猫正街”[J].语文知识,1954.
[2]秋元一郎.湖南省岳阳附近的方言[J].中国语学研究会会报,1954.
1955年
[1]杨树达.长沙方言考(增订)[J].小学近金石论丛,1955.
[2]杨树达.长沙方言续考[J].小学金石论丛,1955.
1956年
[1]杨时逢.长沙音系[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56年第27本.
1957年
[1]李仲平.邵阳人怎样学普通话[M].湖南人民出版社,1957.
[2]周铁铮.长沙人学普通话手册[M].湖南人民出版社,1957.
[3]杨耐思.临湘方言里的动词补足语[J].中国语文,1957.09.
[4]杨时逢.湖南方言声调分布[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57年第29本.
1958年
[1]李遇思.长沙人怎样学习普通话[J].方言与普通话集刊,1958年第4本.
[2]刘泾选.岳阳南乡的土音[J].方言与普通话集刊,1958年第4本.
[3]娄伯平.浏阳方言中的zi尾[M].中国语文,1958.
[4]鸣远.“个”和长沙方言[J].语文知识,1958.
[5]万玉祥.湘西永顺,桑植,大庸,龙山,保靖,古丈六个县的方音与普通话的对应比较[J].方言与普通话集刊,1958年第4本.
[6]杨道经.湖南临湘方音与北京语音的比较[J].方言与普通话集刊,1958年第4本.
[7]周另吾.新化话与普通话的差别[J].方言与普通话集刊,1958年第4本.
1960年
[1]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总结报告[J].湖南师范学院内部石印,1960.
[2]唐作藩.湖南洞口县黄桥镇方言[J].语言学论丛,1960年第4集.
[3]向熹.湖南双峰县方言[J].语言学论丛,1960年第4集.
1961年
[1]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方言普查组.湖南人怎样学习普通话[M].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
1962年
[1]香坂顺一.湖南方言とその周边--方言のはばと深さ[J].中国语学,1962.11.
1963年
[1]吴小如.读杨树达先生《长沙方言考》,《长沙方言续考札记》[J].语言学论丛,1963年第5集.
1967年
[1]杨时逢.湖南方言极常用的语汇[J].清华学报专刊,1967.
1974年
[1]杨时逢.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上,下)[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4.
1977 年
[1]陈蒲清.试谈语音对应规律在推广普通话中的应用[N].光明日报,1997.06.03.
1978年
[1]张琨.湘鄂赣方言中的一些特殊音韵演变[M].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
1979年
[1] 刘国胜,王轶伦.湘方言区拼音教学十法[J].湖南教育,1979.01.
[2] 十伸久.湖南诸方言の分类と分布--全浊声母变化に基く初步的试み(湖南方言的分类和分布--从全浊声母的变化进行尝试)[J].中国语学,1979.02.26.
1980年
[1]谢一枝.试论衡阳方言中的虚词“答”[J].衡阳师专学报,1980.02.
1981年
[1]曹振怡.长沙方言水析[J].湖南师院学报,1981(03):77-78.
[2]陈蒲清.益阳方言的边音声母[J].方言,1981(03):209-214.
[3]江灏.长沙方言区声子的文白异读[J].中国语文,1981.02.
[4]李永明.衡阳方言子尾词的构成和子尾的作用[J].湘潭大学学报,1981,02(014):61-62.
[5]谢一枝.论衡阳方言与古音,普通话的声调对应关系[J].衡阳师专学报,1981.01.
1982年
[1] 陈子建.衡阳话普通话声母演变规律总表[J].衡阳师专学报,1982:1-2.
[2] 陈子建.谈现代衡阳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演变规律的对应[J].衡阳师专学报,1982:1-2.
[3] 胡力文.桃源话入声略说[J].常德师专学报,1982.02.
[4] 李维琦.湖南几个地名方言字考[J].求索,1982,02(023):86-87.
[5] 刘兰英.益阳话语音概要[J].学丛,1982.02.
[6] 刘自齐.湘西方言本字考(下)[J].吉首大学学报,1982.01.
[7] 王辅世.湖南泸溪瓦乡话语音[J].语言研究,1982(01):135-147.
[8] 夏剑钦.中古开口一等韵字在浏阳方言有[I]介音[J].中国语文,1982.06.
1983年
[1]鲍厚星.长沙方言中的新派与老派[J].湘潭大学学报,湖南方言专辑,1983.
[2]曾少达.湘乡话的“唧”[J].湘潭大学学报 湖南方言专辑,1983.
[3]陈蒲清.桃源方言的复数语尾“岸”[J].湘潭大学学报 湖南方言专辑,1983.
[4]陈蒲清.一个功能完备的复数语尾--桃源县方言中的“岸”[J].常德师专学报,1983.02.
[5]崔振华.益阳方言的几个词缀[J].湘潭大学学报湖南方言专辑,1983.
[6]黄声义.益阳话的jie 尾[J].益阳师专学报,1983.03.
[7]李亭玉.冷水江方言记略[J].湘潭大学学报湖南方言专辑,1983.
[8]李新梯.安仁音系简介[J].湘潭大学学报湖南方言专辑,1983.
[9]李永明.衡阳音系撮要[J].湘潭大学学报湖南方言专辑,1983.
[10]李永明.长沙,衡阳方言中某些有特色的形容词[J].湘潭大学学报湖南方言专辑,1983.
[11]刘晓敏,郑庆君.慈利音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J].湖南教育学院分院论文选刊,1983.
[12]毛秉生.衡山方音简析[J].湘潭大学学报 湖南方言专辑,1983.
[13]唐斯力,谭达人.谈谈古-浊声母与今-蓝田(涟源)声母的关系[J].湘潭大学学报湖南方言专辑,1983.
[14]伍云姬.谈谈方言词在语音上保守的一面[J].湘潭大学学报湖南方言专辑,1983.
[15]夏剑钦.浏阳方言词语漫谈[J].湘潭大学学报湖南方言专辑,1983.
[16]夏剑钦.浏阳南乡方言记略[J].方言,1983(01):47-58.
[17]向方炎.关于编纂长沙方言词典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1):119-123.
[18]向方炎.长沙方言词汇[J].湘潭大学学报湖南方言专辑,1983.
[19]谢伯端.辰溪话中的语气助词“在”[J].湘潭大学学报湖南方言专辑,1983.
[20]徐慧.《山乡巨变》中益阳方言的词汇特点[J].益阳师专学报,1983(03):98-107.
[21]应雨田.安乡话的“儿化”[J].常德师专学报,1983.03.
[22]喻深根.平江方言音系及其归属问题[J].湘潭大学学报 湖南方言专辑,1983.
[23]张大旗.湘南临武话的一些语法特点[J].湘潭大学学报 湖南方言专辑,1983.
[24]赵烈安.谈邵阳方言“口台”[J].湘潭大学学报湖南方言专辑,1983.
[25]钟隆林.耒阳方言词汇[J].湘潭大学学报 湖南方言专辑,1983(01):98-112.
[26]钟隆林,胡正微,毛秉生.湘方言中的舌面前塞音声母[J].中国语文,1983.06.
1984年
[1] 李永明.普通话对照衡阳方言词汇[M].湘潭大学学报编辑部,1984.
[2] 姚练.试论湖南方言与民间音乐音调结构的对应[M].湖南湘潭市文化局戏剧工作室,1984.07.
[2]沈若云.长沙方言词浅说[J].湖南师院学报.1984(06):63-69.
[3]应雨田.安乡话入声略说[J].常德师专学报,1984.
[4]应雨田.安乡话的音系特点[J].常德师专学报,1984.03.
[5]远藤光晓.邵阳方言的声调[J].中国语言学,1984.02.
1985年
[1] 鲍厚星,伍云姬.沅陵乡话记略[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2] 鲍厚星.方言词汇比较与湖南方言分区[J].湖南师大学报,1985(08):104-108.
[3] 鲍厚星.湖南省汉语方言地图三幅[J].方言,1985(04):273-276.
[4] 曾少达.湘乡话和双峰话的语音差异[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5] 陈子健.衡阳方言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演变规律的对应[J].衡阳师专学报,1985(01):62-63.
[6] 崔振华.长沙方言中的“起”[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7] 董正谊.攸县音系简介[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8] 高子荣.常德方言词初探[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9] 湖南师范大学湘方言研究室.长沙方言词典(例选)[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10] 李亭玉.冷水江方言的文白异读[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11] 李永明.衡阳方言人物称谓的词及其构词标志[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12] 李永明.双语区的宁远方言词汇[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13] 刘艾子.一段湖南流行的话[N].光明日报,1985.06.26.
[14] 刘晓敏,郑庆君.慈利音域普通话的对应规律[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15] 毛秉生.衡山话舌面前塞音声母考[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16] 彭逢澍.娄底方言中的“四字格”[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17] 彭逢澍.娄底方言中的古语残迹举例[J].娄底师专学报,1985.07.
[18] 彭泽润.零陵方言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和规律[J].零陵师专学报,1985.02.
[19] 王辅世.再论湖南泸溪瓦乡话是汉语方言[J].中国语文,1985.03.
[20] 伍云姬.地方志中的湖南方言[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21] 夏剑钦.浏阳南乡方言声韵调与《广韵》比较的演变概貌[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22] 谢伯端.辰溪方言中的叠字特殊名词[J].湘潭大学学报,1985.03.
[23] 应雨田.安乡话的“儿化”[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24] 张大旗.长沙话“得”字研究[J].方言.1985(01):46-63.
[25] 张大旗.长沙话的特殊语序现象[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26] 张桂权.辰溪方言前鼻尾的消失[J].怀化师专教与学,1985.01.
[27] 张胜男.平江方言词汇[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28] 赵烈安.邵阳方言之鼻音与声调[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29] 钟隆林.耒阳方言的唇齿浊擦音声音[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30] 钟隆林.耒阳方言的文白异读[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
[31] 周振鹤,游汝杰.湖南方言区划及其历史背景[J].方言,1985.04.
[32] 朱榴明.长沙方言词探源零拾[J].长沙史志通讯.1985.03.
[33] 周振鹤,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划及其历史背景(首次文摘) [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03.
[34] 江灏.读《长沙方言考》[N].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编.杨树达诞辰百年纪念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1986年
[1]李永明.衡阳方言[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鲍厚星,颜森.湖南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6(04):273-276.
[3]陈子建.衡阳话和普通话声调演变规律的对应[J].衡阳师专学报,1986.01.
[4]高子荣.常德方言词初探[J].湖南师大学报,1986.01.
[5]李裕民.楚方言的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1986(02):62-67.
[6]伍云姬.从长沙方言的异读词看历史音变得若干方式[J].音韵学研究.1986.02.
[7]张桂权.怀化地区方言中的古音[J].怀化师专学报,1986.02.
[8]张桂权.会同方言上古声纽例证[J].怀化师专教与学,1986.01.
[9]周先义.道县土话的“话”阳声阴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86.02.
1987年
[1] 十伸久.湖南省南部中国语方言语汇集--嘉禾县龙潭墟口话的分类资料[M].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言语文化研究所,1987.
[2] 中岛干起.湘方言调查报告(上)[M].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言语文化研究所(东京),1987.
[3] 董为光.湘鄂赣三界方言的“l”韵尾[J].语言研究,1987.05.
[4] 阿兰·佩罗贝等著,罗仁携译.《衡阳方言》评介[J].湘潭大学学报,1987(04):118-119.
[5] 江颢.从长沙方言鼻化韵看中古韵母的简化趋势[J].湖南师大学报,1987(02):108-125.
[6] 李济源,刘丽华,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J].方言,1987(04):294-305.
[7] 刘唯力.从平江幕阜山方音看《楚辞》的楚音[J].云梦学刊,1987.03.
[8] 刘唯力.平江话中古来母读如端组的遗存[J].中国语文天地,1987.05.
[9] 彭泽润.衡山方言的变调语法手段[J].零陵师专学报,1987(01):30.
[10] 谢伯端.嘉禾土话“一二两”的读音及用法[J].方言,1987(04):306-307.
[11] 钟隆林.湖南省耒阳方言记略[J].方言,1987(03):215-231.
1988年
[1] 李永明.临武方言--土话与官话的比较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2] 颜清徽,刘丽华.娄底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3] 张桂权.黔阳县志(黔阳方言)[M].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4] 张桂权.芷江县志(芷江方言)[M].三联出版社,1988.
[5] 鲍厚星.常德十县市方言声调的特点--兼论常德地区方言的系属[J].湖南师大学报,1988(05):121-123.
[6] 崔荣昌.四川乐至县“靖州腔”音系[J].方言,1988(01):42-51.
[7] 黄声义.益阳方言词考释(续)[J].益阳师专学报,1988(03):99-105.
[8] 黄声义.益阳方言词考释[J].益阳师专学报,1988(02):85-90.
[9] 黄雪贞.湖南江永方言音系[J].方言,1988(03):161-176.
[10] 雷雨良.三堂街话益阳话和普通话里[1]母的异同[J].益阳师专学报,1988(02):92-95.
[11] 雷雨良.益阳方言的入声[J].益阳师专学报,1988(03):106-109.
[12] 李永明.双方言区宁远官话与平话的音韵[J].湘潭大学学报,1988(03):39-44.
[13] 毛振林.平地瑶话“见、溪、群”三母的分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14] 彭泽润.衡山方言中古来母读成端组的例子[J].中国语文天地,1988.03.
[15] 孙建元.东安方言音系[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01):78-85.
[16] 杨翊强.湘乡方音声母系统简析[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8.03.
[17] 应雨田.湖南安乡方言记略[J].方言,1988(01):52-67.
[18] 张桂权.黔阳洗马方言音系[J].怀化史志,1988.02.
[19] 张桂权.新晃方言词法特点初探[J].怀化师专学报,1988,06(01):102-109.
[20] 张盛裕,汪平,沈同.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J].方言,1988(04):270-286.
[21] 周定一.酃县客家话的语法特点[J].中国语言学报,1988.03.
1989年
[1]李永明.常德方言志[M].岳麓书社,1989.
[2]颜森,鲍厚星.中国语言地图集·江西省与湖南省的汉语方言[M].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9.
[3]吴泽顺,张作贤.华容方言志[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4]鲍厚星.湖南邵阳方言音系[J].方言,1989(03):196-207.
[5]崔荣昌.四川达县“长沙话”记略[J].方言,1989(01):20-29.
[6]李荣.南昌 温岭 娄底三处梗摄字的韵母分析[J].中国语文,1989.06.
[7]吴质彬.湖南省攸县话语根探源[M].台北县全美印刷打字行,1989.02.
[8]崔荣昌,四川达县“长沙话”记略[J].方言.1989(01):20-29.
[9]夏剑钦.浏阳南乡方言本字考[J].方言,1989(02):144-148.
[10]张桂权.黔阳方言的归属和历史背景[J].怀化师专学报,1989.01.
[11]钟隆林.耒阳方言词本字考[J].语言研究,1989(01):98-112..
1990年
[1] 中岛干起.湘方言调查报告(下)[M].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言语文化研究所,1990.
[2] 董正谊.湖南省攸县方言记略[J].方言,1990(03):169-179.
[3] 郭锡良.南岳话的词汇语法特点综述[J].湖北大学学报,1990(02):17-22.
[4] 黄声义.益阳方言词考释(续完)[J].益阳师专学报,1990.01.
[5] 彭逢澍.娄底方言中的古代词语举例[J].娄底师专学报 ,1990.10.
[6] 王箕裘.长沙方言考补遗[J].古汉语研究,1990.10.
[7] 颜清徽,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1-4)[J].方言,1990.1-4.
[8] 应雨田.湖南安乡方言的儿化[J].方言,1990(01):52-59.
1991年
[1] 李永明.长沙方言[M].湖南出版社.1991.
[2] 张晓勤.零陵人学习普通话指南[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3] 蔡梦琪.中古全浊声母在益阳话中的演化[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1.04.
[4] 黄声义.益阳方言词考释[J].益阳师专学报,1991,12(01):44-46.
[5] 黄雪贞.湖南江永方言词汇(1-3)[J].方言,1991.1-3.
[6] 江颢.《长沙方言考》补遗兼谈考本字[J].古汉语研究,1991(04):89-91.
[7] 李润波.试谈湘方言的词尾缀“叽”[J].湖南地方志,1991.01.
[8] 罗祚韩.常德地区方言概要[J].武陵学刊,1991.03.
[9] 王畅.释湖南双峰话的部分古合口三等见系字读t系声母:古唇化牙音演变一例[J].汉字文化,1991(01):37-39.
[10] 谢伯端.湖南辰溪方言中三个表进行、持续的助词[J].湘潭大学学报,1991,15(04):117.
[11] 周本良.新化方言记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1.02.
1992年
[1] 彭泽润.零陵县志(永州方言)[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2] 陈明玉,李梦龙.汝城话的子尾[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04).
[3] 崔振华.长沙方言的几个语法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03):95-96.
[4] 方平权.湘方言语词札记[J].古汉语研究,1992(04):82-83.
[5] 江灏.长沙方言“哒”的分布与功能[J].益阳师专学报,1992,13(04):87-90.
[6] 蒋希文.湘赣语里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读音[J].语言研究,1992(01):69-74.
[7] 李启群.永顺方言中的儿化[J].吉首大学学报,1992,13(01):100-107.
[8] 杨建国.武冈方言声母系统初探[J].邵阳师专学报,1992.06.
[9] 张步天.洞庭(湖南洞庭湖)地区古代方言初探[J].益阳师专学报,1992.03.
[10] 张桂权.新晃方言中的“片+动词+地”结构[J].方言,1992.02.
[11] 张学成.怀化话语音记略[J].怀化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3.
[12] 鲍厚星.沅陵乡话与沅陵客话[C].双语双方言,香港:彩虹出版社,1992.08.
1993年
[1] 黄雪贞编著.江永方言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06.
[2] 白祖偕.华容方言句法初探[J].益阳师专学报,1993,14(02):41-43.
[3] 鲍厚星.湖南城步(儒林)方言音系[J].方言,1993(01):31-41.
[4] 陈满华.湖南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的助词[J].中国语文,1993(02):126-128.
[5] 郭锡良.南岳方言的语音系统及其来源[J].北京大学学报,1993(02):109-124.
[6] 郭锡良.杨时逢《湖南方言调查报告》衡山音系读后[J].语文研究,1993(01):22-28.
[7] 郭锡良.有关湖南方言调查的一些想法[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3(04):113-114.
[8] 刘宝俊.崇阳方言本字考[J].语言研究,1993.01.
[9] 谭晓青.湖南郴州话与普通话语音差异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增刊.
[10] 谢一枝.漫说常宁话的声调[J].衡阳师专学报,1993(01):87-90.
[11] 颜清徽,刘丽华.娄底方言的两个语法特点[J].方言,1993(01):65-68.
[12] 杨锡.湖南通道侗族诗歌中的汉语平话借词[J].民族语文,1993(06):53-55.
[13] 杨子仪.洪江方言音系及归字概况[J].怀化师专学报,1993,12(04):75-82.
[14] 易亚新.浅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词汇语法方面的主要差异[J].武陵学刊,1993.02.
[15] 曾毓美.湘潭方言同音字汇[J].方言,1993(04):293-305.
[16] 张学诚.怀化话方言本字(上)[J].怀化师专学报,1993,12(04):83-84.
[17] 赵爱群.湖南双峰方言中的中缀词试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增刊.
[18] 钟隆林.湖南耒阳方言的三个古语词[J].中国语文,1993.06.
1994年
[1] 李荣主编;颜清徽,刘丽华编纂.娄底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05.
[2] 应雨田.湖南安乡方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白祖偕.华容方言词汇初探[J].云梦学刊,1994.01.
[3]方平权.岳阳方言形容词程度表示法的若干形式和特点[J].云梦学刊,1994.01.
[4]李蓝.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J].语言研究,1994.12.
[5]李敏辞.长沙方言本字考[J].古汉语研究,1994增刊.
[6]李启群.吉首方言的重叠式[J].吉首大学学报,1994.01.
[7] 李行之.读《长沙方言词典》[J].方言,1994.03.
[8] 廖良玉.会同县志(会同方言)[J].三联书店,1994.
[9] 刘晓南.屈辞湘方言小笺[J].古汉语研究,1994.09.
[10] 毛秉生.衡山县志(衡山方言)[J].岳麓书社,1994.
[11] 邱震强.宁乡话特殊的时间状语和时间补语:在个里、在那里[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06.
[12] 邵则遂.《楚辞》楚语今证[J].古汉语研究,1994.01.
[13] 伍云姬.长沙方言的动态助词[J].方言,1994.03.
[14] 杨子仪.会同方言音韵的主要特征[J].怀化师专学报,1994.01.
[15] 张学诚.怀化话方言本字(下)[J].怀化师专学报,1994.01.
[16] 周先义.湖南道县(小甲)土话同音字汇[J].方言,1994.03.
1995年
[1] 陈满华.安仁方言[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2] 蔡梦琪.益阳话“去声变入”现象试探[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03.
[3] 陈满华.湖南安仁方言词汇(一)[J].方言,1995.02.
[4] 龙和铭.吉首苗族语地名浅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2.
[5] 毛秉生.湖南衡山方言音系[J].方言,1995.02.
[6] 彭兰玉.衡阳话中的疑问句[J].古汉语研究,1995.12.
[7] 吴启主.常宁方言的语法特点[J].中国语言学报,1995,第5期.
[8] 夏先培.铜官话介词“替”与《元曲选》宾白中的几个介词比较[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5.02.
[9] 曾毓美.湖南益阳方言同音字汇[J].方言,1995.04.
[10] 曾毓美.中国中部方言的拉丁化──湖南湘潭与湘乡方言[J].古汉语研究,1995.12.
[11] 曾昭聪.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J].邵阳师专学报,1995.04.
1996年
[1] 鲍厚星.长沙方言的“咖”与“哒”[M].陈恩泉主编.双语双方言第四辑,汉学出版社,1996.
[2] 鲍厚星.因地而异的湖湘方言[M].王兴国主编.湖湘文化纵横谈.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336.
[3] 伍云姬主编.湖南方言的动态助词——湖南方言语法系列1[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 李志藩.资兴方言[M].海口出版社,1996.
[5] 陈满华.湖南安仁方言词汇(四)[J].方言,1996.01.
[6] 陈建初.湖南冷水江方言的代词[J].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6.02.
[7] 蔡梦琪.试论益阳音系与古音对应规律的例外字[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6.01.
[8] 李启群.湖南吉首方言同音字汇[J].方言,1996.01.
[9] 彭兰玉.衡阳方言的动态助词[J].衡阳师专学报,1996.01.
[10] 文远东.东安芦洪市话的声韵调[J].零陵师专学报,1996.03.
[11] 张晓勤.永州市各县、区“双方言”分布状况概述[J].零陵师专学报,1996.03.
[12] 张学诚.辰溪方言同音字汇[J].怀化师专学报,1996.03.
1997年
[1] 鲍厚星.长沙话音档[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易亚新.湘西北普通话实用教程[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
[3] 曾毓美.湘潭话音档[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01.
[4] 崔振华.桂东方言同音字汇[J].方言,1997.01.
[5] 单泽周.郴州汉语方言概述[J].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7.09.
[6] 范俊军.湖南桂阳敖泉土话语言记略[J].暨南大学研究生学报,1997.01.
[7] 龚发甫.湘西北方言的成因[J].武陵学刊,1997.05.
[8] 李启群.湘西方言中的谓主式[J].吉首大学学报,1997.02.
[9] 刘超班.津市话的语音特点及形成原因[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
[10] 文远东.东安芦洪市话与普通话声韵调的基本对应关系[J].零陵师专学报,1997.02.
[11] 谢伯端.辰溪方言的形容词[J].湘潭大学学报,1997.06.
[12] 曾毓美.试论湘方言的代表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7.05.
[13] 郑庆君.湖南常德方言的名词重叠及其儿化[J].武陵学刊,1997.02.
[14] 周本良.新化方言同音字汇[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09.
[15] 陈晖.涟源桥头河方言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7.04.
[16] 钟奇.湘语音韵格局的研究[D].暨南大学,1997.
1998年
[1] 鲍厚星,崔振华,沈若云,伍云姬.长沙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 鲍厚星.湖南方言研究丛书•东安土话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 储泽祥.湖南方言研究丛书•邵阳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 崔振华. 湖南方言研究丛书•益阳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 李维琦.湖南方言研究丛书•祁阳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6] 罗昕如.湖南方言研究丛书•新化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 吴启主.湖南方言研究丛书•常宁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8] 夏剑钦.湖南方言研究丛书•浏阳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9] 伍云姬主编.湖南方言的介词——湖南方言语法系列2[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 方平权.岳阳方言介词“尽”“驾”“得”[J].云梦学刊.1998.02.
[11] 彭逢澍.娄底方言同源词丛考[J].船山学刊,1998.02.
[12] 彭兰玉.从“在、到、哒”说起[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08.
[13] 邱震强.宁乡话“在咯里”“在那里”及相关句式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8.04.
[14] 单泽周.郴州方言汉语声调与比较特别的语言现象[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2.
[15] 单泽周.郴州汉语方言韵母[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9.
[16] 单泽周.郴州汉语语音[J].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03.
[17] 文远东.东安芦洪市话的词汇特点[J].零陵师专学报,1998.01.
[18] 曾毓美.湘潭方言的代词[J].方言,1998.01.
[19] 张晓勤.宁远官话的文白异读[J].零陵师专学报,1998.01.
[20] 周本良.新化方言词语考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08.
1999年
[1] 鲍厚星,崔振华,沈若云,伍云姬.长沙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 贺凯林.湖南方言研究丛书•溆浦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 彭泽润.湖南方言研究丛书•衡山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 沈若云.湖南方言研究丛书•宜章土话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 郑庆君.湖南方言研究丛书•常德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6] 陈晖.涟源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7] 方平权.岳阳方言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 骆峰.临武街头话助词“喋”“嘎”[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9] 彭逢澍.湘方言考释[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 杨蔚.沅陵乡话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1] 曾毓美.韶山方言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 张晓勤.宁远平话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3] 陈山青.湖南人怎样学习声母n的发音[J].株洲教育学院学报,1999.02.
[14] 陈山青.株洲人怎样学好普通话的声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11.
[15] 李宇明.评吴启主《常宁方言研究》[J].益阳师专学报,1999.04.
[16] 廖良玉.会同方言的声韵调[J].怀化师专学报,1999.02.
[17] 刘壮翀,刘壮韬.沈从文作品中湘西方言释义(二)[J].天津大学学报,1999.02.
[18] 刘壮翀,刘壮韬.沈从文作品中湘西方言释义(一)[J].天津大学学报,1999.01.
[19] 彭逢澍.方言本字考例[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01.
[20] 彭逢澍.方言同源词考例[J].武陵学刊,1999.02.
[21] 彭逢澍.湖南方言“咖、嘎”等本字即“过”考[J].语言研究,1999.02.
[22] 彭逢澍.湘方言“异常字”例释[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01.
[23] 彭逢澍.湘中方言古词语考[J].娄底师专学报,1999.01
[24] 王德亚.衡山方言与普通话声韵调的对应规律[J].湘潭大学学报,1999.04.
[25] 徐慧.边音声母字多是益阳方言的主要特点:读《湖南方言调查报告》[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01.
[26] 杨再彪.湘西苗语东部次方言与西部次方言相异词质疑[J].吉首大学学报,1999.02.
[27] 张桂权.从“弄个”谈新晃方言中的语流音变[J].怀化师专学报,1999.04.
[28] 张伟然.关于湖南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词的讨论[J].中国语文,1999.02.
[29] 张小克.长沙话结构助词浅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02.
[30] 张晓勤.零陵话的动态助词[J].零陵师专学报,1999.04.
2000年
[1] 伍云姬主编.湖南方言的代词湖南方言语法系列3[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鲍厚星,陈立中,彭泽润.二十世纪湖南方言研究概述[J].方言,2000(01):47-54.
[3] 巢宗祺.粤闽湘赣客家等方言及书面材料和普通话“给”“和”相对应的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04.
[4] 陈山青.株洲人难点韵母发音示例[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5] 陈文.茶陵方言“咖”、“哒”用法初探[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6] 丁雪欢.沅江话里的“动补宾”结构[J].汕头大学学报,2000.02.
[7] 段益民.略论长沙方言中“咖”、“哒”、“咖哒”和“咖……哒”[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02.
[8] 范俊军.从词汇看粤北土话与湘南土话的异同[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3.
[9] 范俊军.湖南郴州双方言的社会语言学透视[J].湖南大学学报,2000.03.
[10] 范俊军.湖南桂阳县敖泉土话的同音字汇[J].方言,2000.01.
[11] 范俊军.湘南嘉禾土话的几个语音现象及其成因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2000.03.
[12] 韩子京.四川石湾话和湖南温塘话声调一种方言从原籍到移民地后的演变[J].重庆师院学报,2000.02.
[13] 黎良军.邵阳(南路)话的汉壮合璧词——湘语中的壮语底层现象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2000(03):38-42.
[14] 黎良军.邵阳(南路)话中的“那”文化成分──湘语中的壮语底层现象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00.03.
[15] 李冬香.浏阳方言的“到” [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0.
[16] 刘丽华.涟源(蓝田)方言词汇(一)[J].方言,2000.04.
[17] 刘壮羽中,刘壮韬.沈从文作品中湘西方言释义(六)[J].天津大学学报,2000.02.
[18] 刘壮羽中,刘壮韬.沈从文作品中湘西方言释义(七)[J].天津大学学报,2000.03.
[19] 刘壮羽中,刘壮韬.沈从文作品中湘西方言释义(八)[J].天津大学学报,2000.04.
[20] 刘壮羽中,刘壮韬.沈从文作品中湘西方言释义[J].天津大学学报,2000.01.
[21] 罗昕如.湖南方言词语的构词理据及文化内涵研究[J].语言研究,2000.02.
[22] 罗昕如.湖南方言特殊多音多义现象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2.
[23] 罗昕如.新化方言的“下”和“哒”[J].方言,2000.03.
[24] 罗昕如.新化方言的动态助词[J].娄底师专学报,2000.01.
[25] 唐湘晖.湖南桂阳县燕塘土话语音特点[J].方言,2000.01.
[26] 唐玉环.石门方言的“把”、“给”、“让”[J].娄底师专学报,2000.01.
[27] 田范芬.宋代湖南方言初探[J].古汉语研究,2000.03.
[28] 文红.长沙人普通话学习中的声调问题[J].船山学刊,2000.03.
[29] 文远东.东安芦洪市话文白异读现象初探[J].零陵师专学报,2000.01.
[30] 吴启主.常宁方言的一个常用格式[J].娄底师专学报,2000.01.
[31] 言岚.株洲县人怎样学好普通话声母[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2.
[32] 袁因.湘潭话中的“班椒”[J].语文建设,2000.05.
[33] 曾晓勤.洪江方言动态助词的考察[J].怀化师专学报,2000.03.
[34] 孙毕.马卜江村方言语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04.
[35] 彭泽润.衡山方言舌面前塞音的组合能力和演变趋势[C].湖湘文化论集.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6] 湖南古丈瓦乡话的音韵初探[C].丁邦新,余霭芹主编.语言变化与汉语方言—李方桂先生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2000.
2001年
[1] 钟奇.湘语的音韵特点[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丽华.娄底方言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徐慧.益阳方言语法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曾毓美.湘潭方言语法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陈山青.炎陵话声母与普通话声母对应关系[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6] 丁雪欢.湖南沅江话中的一种动词重叠结构[J].方言,2001.02.
[7] 董慧敏.长沙方言的语缀[J].怀化师专学报,2001.04.
[8] 方平权.岳阳方言的代词[J].云梦学刊,2001.01.
[9] 霍生玉.湖南炎陵县西向话的“唧”尾[J].船山学刊,2001.01.
[10] 李剑林.宁乡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分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1.04.
[11] 李雄燕,尹钟宏.涟源河塘方言中的代词[J].娄底师专学报,2001.01.
[12] 刘丽华.涟源(蓝田)方言词汇(二)[J].方言,2001.01.
[13] 刘丽华.娄底方言常用副词选释[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14] 刘丽华.娄底方言几个用法特殊的词[J].娄底师专学报,2001.01.
[15] 刘红花.湖南隆回(雨山)方言音系[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108-110.
[16] 刘祥友.浏阳方言中的“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S2):166-168.
[17] 彭泽润,彭建国.南岭方言群岛:方言学的新大陆[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6.
[18] 邱震强.宁乡话可能补语的分布及其历史背景[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1.02.
[19] 陶伏平.湖南宁乡流沙河方言音与北京音的比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02.
[20] 王福堂.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的归宿[J].方言,2001.02.
[21] 文红.从湘方言词语看语言对文化的反应[J].船山学刊,2001.02.
[22] 伍云姬.湖南方言“得+V”和“V+得”结构的发展[J].语言研究,2001.03.
[23] 向红.湘方音音段音位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影响[J].云梦学刊,2001.06.
[24] 许畅国.声调、句话与方言语调:益阳方言声调分析[J].益阳师专学报,2001.04.
[25] 言岚.株洲县方言韵母初探[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26] 杨再彪、龙兴武.湘西苗语研究五十年(1949-1999)[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02.
[27] 曾晓洁.长沙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几”[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01.
[28] 钟奇.长沙话的前置程度副词“许”[J].湘潭大学学报,2001.增刊.
[29] 钟奇.株洲、岳阳话塞音音位的两种格局[J].语言研究,2001.02.
2002 年
[1] 李启群.吉首方言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2.
[2] 卢小群.嘉禾方言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3] 彭泽润,谢奇勇.南岭方言群岛的方言特点[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 谢奇勇.湘语研究第2辑[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5.
[5] ]张晓勤.永州方言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2.10.
[6] 鲍厚星.湘南东安型土话的系属[J].方言,2002.08.
[7] 鲍厚星.《湘音检字》与长沙方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4.
[8] 陈晖.湖南临武麦市土话的语音分析[J].方言,2002.02.
[9] 陈立中.湖南境内客家方言分布概况[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59-62.
[10] 陈立中.试论湖南汝城话的归属[J].方言,2002.02.
[11] 邓海峰.湖南新田沙田土话的语音特点[J].语言研究,2002.01.
[12] 丁志丛.论(湖南)常德方言的“儿化”现象[J].湘潭工学院学报,2002.03.
[13] 方权平.岳阳方言的语气词[J].云梦学刊,2002.04.
[14] 胡萍.长沙方言语气词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4.
[15] 黄艳梅.邵阳市区方言否定词初探[J].邵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1.
[16] 蒋军凤.湘南东安土话的语气词[J].株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17] 蒋军凤.湘南榴星土话和榴星瑶话的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4.
[18] 李启群.湘西州汉语与土家语、苗语的相互影响[J].方言,2002.01.
[19] 李启群.湘西自治州汉语方言的演变[J].吉首大学学报,2002.01.
[20] 李冬香.浏阳北乡话(赣语)的疑问代词“限哉/喊、限”和“害唧/海、害”[J].语文研究,2002.10.
[21] 罗昕如.湖南蓝山土话的内部差异[J].方言,2002.02.
[22] 彭逢澍.湖南娄底方言语气词选析[J].零陵学院学报,2002.03.
[23] 彭逢澍.湖南娄底方言中有特色的语气词举例[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6.
[24] 彭巧燕.耒阳方言和普通话[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25] 彭泽润.湖南宜章大地岭土话的语音特点[J].方言,2002.03.
[26] 邱震强.宁乡土话“起”字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2.03.
[27] 孙叶林.邵东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比较[J].邵阳学院学报,2002.01.
[28] 田皓.湖南普通话测试中的声调缺陷的定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05.
[29] 谢奇勇.《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中的“湘南土话”[J].方言,2002.02.
[30] 谢奇勇.湖南新田南乡土话亲属称谓及其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31] 谢奇勇.湘南宁远县“土话”分布状况及其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02.04.
[32] 言岚.“哒”在(湖南)株洲方言中的语义特征[J].邵阳学院学报,2002.03.
[33] 言岚.湖南株洲方言中的“叽”尾[J].零陵学院学报,2002.03.
[34] 言岚.湖南株洲市方言子尾词的作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2.12.
[35] 言岚.株洲方言中的“咖”哒”[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04.
[36] 杨蓉蓉.当代长沙方言特色形容词探究[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01.
[37] 杨蔚.沅陵乡话、湘南几个土话的韵母研究[J].求索,2002.05.
[38] 易亚新.常德方言男性亲属称谓的泛化及其文化内涵[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06.
[39] 曾献飞.汝城话的音韵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5.
[40] 张小克.长沙方言的介词[J].方言,2002.04.
[41] 赵冬梅.临澧方言的儿化和儿尾[J].韶关学院学报,2002.04.
[42] 郑庆君.湖南常德方言的语气词[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3.
[43] 朱玉明,刘飞兵.学生方言语音对外语听说的影响及其对策[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4.
[44] 陈立中.湖南客家方言音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45] 彭兰玉.衡阳方言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04.
[46] 胡萍.绥宁曾家湾话音韵考察——兼论湘语、赣语过渡地带的语音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02.03.
[47] 孙毕.马卜江村方言语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04.
[48] 陶伏平.宁乡偕乐桥话介词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03.
2003 年
[1] 陈中立.湖南客家方言的源流与演变[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 陈新潮.湖南新化大熊山方言音系.[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3] 许小娟.益阳方言的语素“阿”[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谢毅.湖南冷水江铎山镇方言的音系[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鲍厚星,卢小群.湖南东安花桥土话的代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4.
[6] 陈立中.湖南客家方言演变原因探析[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2).
[7] 陈四益.不可靠的证据 谈所谓《红楼梦》的湘土湘音[J].博览群书,2003(10):28-30.
[8] 陈山青.汨罗长乐方言中的“(口姐)”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9] 陈中立.试论湖南汝城话的归属[J].方言,2002.02.
[10] 贺凯林.湖南道县寿雁平话音系[J].方言,2003.01.
[11] 胡小平.长沙方言[J].天涯,2003.05.
[12] 蒋军凤.东安石期土话的词缀“口打”[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13] 李冬香.从湖南、江西、粤北等方言中的“咖”看湘语、赣语的关系[J].语文研究,2003.04.
[14] 李星辉.湖南永州岚角山土话音系[J]. 方言,2003.02.
[15] 李雄燕.涟源荷塘方言中的语气词[J].娄底师专学报,2003.03.
[16] 林清书.释"娭毑"和"(女哀)姐"[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91-94.
[17] 刘道锋.隆回高坪镇方音记略[J].娄底师专学报,2003.03.
[18] 刘道锋.湘语和赣语的混血儿——(湖南)隆回高坪话[J].邵阳学院学报,2003.04.
[19] 刘晓南.中古以来的南北方言试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4.
[20] 卢小群.湖南嘉禾土话的特点及内部差异[J].方言,2003.01.
[21] 卢小群.湘南地区土话的分布及其研究概述[J].求索,2003.03.
[22] 罗昕如.湘南土话的通用型量词[J].语言研究,2003.04.
[23] 罗昕如.湘南土话特殊词例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2.
[24] 彭春芳.试论(湖南)杨家滩镇方言的“唧”尾[J].娄底师专学报,2003.03.
[25] 彭兰玉.衡阳方言的程度表示法[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26] 彭兰玉.衡阳方言的语气词[J].方言,2003.02.
[27] 彭小红,陈晓湘.湘中方言人群对推广普通话态度的调查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02).
[28] 彭泽润.湖南宜章大地岭土话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3.01.
[29] 彭泽润.湖南宜章大地岭土话研究3题[J].湖南社会科学,2003.01.
[30] 王喜霞.长沙话的音节结构[J].职大学报,2003.03.
[31] 夏先忠.溆浦汉语方言的重叠方式[J].怀化学院学报,2003.06.
[32] 谢奇勇.湖南新田南乡土话亲属称谓及其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9.
[33] 袁慧.邵阳县(塘渡口)方言的助词系统[J].邵阳学院学报,2003.01.
[34] 钟奇.长沙话的轻声[J].方言,2003.03.
[35]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 [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36] 林素娥.湘语知三章组今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04
[37] 凌云国 .江华粟米塘七都话音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03.
[38] 刘祥友.广西灌阳方言音系特点及其归属[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9.10.
[39] 刘新征.涟源方言的部分副词[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03.
[40] 刘伟民.衡阳、邵东两县交界地区的过度型方言[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41] 罗昕如.湘南土话词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09.10.
[42] 彭建国.湖南通道“本地话”调查[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09.10.
[43] 彭巧燕.新晃汉语与侗语之间的相互接触和相互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04.
[44] 彭泽润.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3.03.
[45] 夏俐萍.江华码市寨山话音韵特征及其归属[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03.
[46] 谢奇勇.湘南永州土话音韵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03.
[47] 尹喜艳.永兴方言的音韵特征及其归属[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48] 刘英玲.湖南津市方言语音系统及其同音节单位[C].彭泽润,王开扬主编,语言文学文化[J].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49] 杨遗旗.湖南江华官话方言音系及其特点[C].彭泽润,王开扬主编.语言文学文化[J].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0] 彭建国,彭泽润.湖南湘潭茶恩寺方言音系[C]. 彭泽润,王开扬主编.语言文学文化[J].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1] 刘英玲.湖南津市方言语音系统及其同音节单位[C].彭泽润,王开扬主编.语言文学文化[J].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004年
[1] 鲍厚星等.湘南土话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立中.湘语与吴语音韵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李蓝.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07.
[4] 罗昕如.湘南土话词汇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 卢小群. 湘南土话代词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1.
[6] 杨再彪.苗语东部方言土语比较[M].民族出版社, 2004.05.
[7] 鲍厚星.湘南土话系属问题[J].方言,2004.04.
[8] 曹志耘.汉语方言中的韵尾分调现象[J].中国语文,2004.01.
[9] 陈立中.论湘鄂赣边界地区赣语中的浊音走廊[J].汉语学报,2004.02.
[10] 陈其光.五岭方言与(江永)“女书”[J].民族语文,2004.01.
[11] 陈山青.湖南炎陵方言同音字汇[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6.
[12] 戴庆厦,田静.从共时差异看语言濒危——仙仁土家语个案研究之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2.
[13] 邓海峰.湖南新田南乡土话古语词举隅[J].语文学刊,2004.01.
[14] 邓开初.宁乡方言中的完成体助词[J].长沙大学学报,2004.01.
[15] 邓开初.上宁乡话中的表领属关系的特殊结构助词[J].求索,2004.04.
[16] 邓凌云.双峰甘棠方言介词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4.12.
[17] 杜纯梓.柳宗元诗文中的湘方言词笺注五例[J].云梦学刊,2004.04.
[18] 范峻军.湖南桂阳敖泉土话方言词汇[J].方言,2004.04.
[19] 何忠东.汉语“使役”“被动”规律性演变的方言佐证——汉寿方言中的“等”字被动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0] 胡萍.关峡苗族平话特色词漫谈[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4.
[21] 胡萍.绥宁(关峡)苗族平话的代词[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22] 蒋冀骋.湖南沅陵乡话词缀“立”[li]的来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5.
[23] 蒋军凤.(湖南东安)榴星土话的语音系统[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24] 蒋平.古入声在赣、客方言中的演变[J].语言研究,2004.04.
[25] 李冬香.从特色词看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的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04.
[26] 李冬香.湖南赣语研究述评[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27] 李小凡.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 [J].方言,2004.01.
[28] 李晓文.湖南宁远官话的文白异读[J]. 零陵学院学报,2004.10.
[29] 李星辉.古入声字在湘语中的分化[J]. 中南大学学报,2004.03.
[30] 罗昕如.湖南方言中的在“N”[J].汉语学报,2004.01.
[31] 罗昕如.湖南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现象[J].中国文学研究,2004.01.
[32] 罗昕如.湘南土话中的底层语言现象[J].民族语文,2004.01.
[33] 罗昕如.湘南土话中的古语词[J].古汉语研究,2004.02.
[34] 彭泽润.地理和语言的启示——衡山南岳350个村子高密度的地理语言学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4.03.
[35] 邱震强.宁乡土话“起”字研究 [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2.03.
[36] 沈红宇.长沙方言状态形容词讨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5.
[37] 谭晓平.常德方言动词语义配价初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38] 谭志满.土家语交际功能的历时变化: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坡脚乡为个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2.
[39] 田范芬.《马桥词典》方言释读[J].语文学刊,2004.01.
[40] 夏俐萍.湖南方言中的“走”字句[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6.
[41] 夏先忠.湖南溆浦(卢峰)方言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4.05.
[42] 夏先忠.溆浦方言本字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4.04.
[43] 肖双荣,吴道勤.湖南方言语音相关度计算与亲疏关系聚类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报,2004.01.
[44] 谢奇勇.湖南新田南乡土话同音字汇[J].方言,2004.02.
[45] 杨国玉.《红楼梦》中有“湘语”吗?——与邓牛顿先生商榷[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04.
[46] 杨艳.长沙方言中的“XA的”格式[J].零陵学院学报,2004.05.
[47] 杨再彪,毕晓明,吴雪梅.小茅坡营苗语音系与董马库、吉卫苗语的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01.
[48] 姚利玲.益阳话双音节词连读变调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49] 尹蔚.双峰荷叶音系与北京音系的比较[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03.
[50] 尹蔚.株洲方言的代词[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51] 余金枝.矮寨苗语形容词修饰名词语序的类型学特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01.
[52] 余金枝.吉首矮寨苗语并列复合名词的结构和声调特征[J].民族语文,2004.01.
[53] 曾献飞.湘南方言的形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54] 张小克.长沙方言的“bA的”式形容词[J].方言,2004.03.
[55] 中村坡六.“桂北平话及周边方言”学术研讨会在南宁召开[J].民族语文,2004.06.
[56] 陈新潮.衡山方言“夹山腔”语音过渡性特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4.
[57] 邓海峰.湖南新田县双方言语语音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3.
[58] 傅灵.开慧话及其与长沙东北线其他方言的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9.
[59] 李星辉.湘南土话与湘南瑶语的接触和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11.
[60] 李永新.湖南宁远县中和平话的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3.
[61] 刘伟民.衡阳、邵东两县交界地区的过渡型方言[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4.
[62] 刘英玲.湖南汨罗大荆三峡移民和当地居民方言接触初期的语音[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3.
[63] 龙薇娜.绥宁湘语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3.
[64] 孙叶林.邵阳方言双宾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65] 文丹.湖南宁乡与湘乡边界东段的方言状况[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8.25
[66] 夏月容.益阳方言音节结构[D].湖南大学学硕士论文,2004.
[67] 谢毅.安化县与溆浦县毗邻地带的方言分界[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4.
[68] 许小娟.安化东坪话语音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04.
[69] 杨蔚.湘西乡话音韵研究[D].暨南大学,2004.
[70] 杨遗旗.江华县福清新化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3.
[71] 曾春蓉.湖南洞口县黄桥话的语音研究及其系属问题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3.
[72] 曾献飞.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10.
[73] 郑炎霞.湖南双峰县与湘潭县交界地带的方言状况[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4.
[74] 罗昕如.湘语的通用量词“隻”[C].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12.
2005年
[1] 曾毓美.湖南江华寨山话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2] 戴庆厦,田静著.仙仁土家语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5.12.
[3] 彭兰玉.衡阳方言语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03.
[4] 鲍厚星.湘语的分区(稿)[J].方言,2005.03.
[5] 陈立中.从现代汉语方言保留古代全浊声母系统现象的地理分布看湘语与吴语的历史层次关系[J].湘潭大学学报,2005.01.
[6] 陈立中.湖南客家方言声母的演变[J].云梦学刊,2005.04.
[7] 陈立中.湖南攸县(新市)方言同音字汇[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
[8] 陈立中.论湘语、吴语及周边方言蟹假果遇摄字主要元音的连锁变化现象[J].方言,2005.01.
[9] 陈如新.祁阳方言中的虚拟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8.
[10] 陈山青.汩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11] 陈山青.汨罗长话中的形容词“ABB哩”式 ,零陵学院学报,2005.01.
[12] 陈竹.节目主持人的方言效应[J].现代传播,2005.02.
[13] 戴庆厦.小陂流苗语概况[J].民族语文 ,2005.03.
[14] 邓永红.湘南土话的被动标记和处置标记 [J].汉语学报,2005.04.
[15] 第六届客家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J].方言,2005.02.
[16] 丁加勇.隆回湘语被动句主语的语义角色——兼论句式配价的必要性[J].中国语文,2005.06.
[17] 贺琼.衡阳话假摄字主要元音研究[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18] 胡萍.从方言视角看湖南地域文化[J]. 湖南社会科学,2005.05.
[19] 胡萍.试论绥宁“关峡平话”的系属[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20] 胡萍.离散式音变的方言新证—以关峡苗族平话ou韵的来源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
[21] 胡蓉.会同方言中的重叠式名词[J].民族论坛,2005.12.
[22] 胡云晚.洞口方言非能性“得”字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 2005.02.
[23] 胡云晚.洞口方言能性“得”字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
[24] 蒋静.茶子花派对湖湘文化的发展[J].长沙大学学报,2005.04.
[25] 蒋文华.岳阳县方言女性称谓男性化现象及分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26] 康忠德.新化话与普通话、中古音声调系统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01.
[27] 李冬香.从《湖南方言调查报告》看湖南赣语的语音概貌[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
[28] 李冬香.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鼻音韵尾脱落现象考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02.
[29] 李珂.湖南茶陵方言"叽"尾词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30] 李珂.湖南时尚方言词语及其文化心理透视[J].湖南社会科学,2005.02.
[31] 李星辉.论湘语入声的发展轨迹[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06.
[32] 刘青松.新化方言形容词的构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33] 刘新征.涟源方言的几组时间副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6.
[34] 刘英玲.湖南汨罗大荆方言的语音特点[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35] 龙海燕.洞口石江话的文白异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07.
[36] 卢小群.湖南资兴(兴宁)土话的指示代词[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03.
[37] 陆镜光.汉语方言中的指示叹词[J].语言科学,2005.06.
[38] 罗兰英,耒阳方言音系[J].湘南学院学报,2005.01.
[39] 罗竹莲.涟源白马话的文白异读[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40] 吕传峰.现代方言中“喝类词”的演变层次[J].语言科学,2005.06.
[41] 马兰花.岳阳方言中动态的表达[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5.04.
[42] 毛毳.论常德丝弦的分类和调式[J].中国音乐,2005.01.
[43] 聂小站.益阳方言“把得”一词的用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3.
[44] 彭建国.湘语果摄字的历史层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45] 彭建国.湘语假摄字的历史层次[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
[46] 彭泽润.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J].语言文字应用,2005.01.
[47] 瞿建慧.湖南泸溪(浦市)方言音系[J].方言,2005.01.
[48] 孙叶林.邵阳方言“把”字研究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49] 孙叶林.邵阳方言双宾句的动词与双宾语序[J].船山学刊,2005.04.
[50] 田范芬.《一法通》反映的百年前临湘方言特点[J].语言研究,2005.01.
[51] 汪凯琼.《边城》的语言特点[J].林区教学,2005.05.
[52] 芜崧.古籍中的荆楚方言单音节词[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53] 吴红光.《红楼梦》的原作湘语写成说质疑[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54] 谢多勇.湘方言娄邵片高沙话声韵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01.
[55] 谢奇勇.“湘南土话”研究概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06.
[56] 谢奇勇.湘南永州“清音不送气型”土话与桂北平话声母比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57] 谢元春.冷水江方言中动词的重叠用法[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06.
[58] 谢征.湘方言区普通话语音教学方通话水平测试状况的分析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7.
[59] 周洪涛.双峰方言中的“解”“哩”和法探微[J].语文学刊,2005.10.
[60] 易亚新.常德方言表程度加深的形式和手段[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61] 尹钟宏.娄底方言重叠式的构成形式及特征[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06.
[62] 曾献飞.湖南芝山(邮亭墟)方言的语音演变[J].语文学刊,2005.09.
[63] 曾献飞.湘南、粤北土话古全浊声母送气.不送气成因初探[J].语言研究,2005.03.
[64] 周福雄.西南方言区教师普“解哩”比较用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65] 周赛红.中古知三、章组塞音、塞擦音声母在湘方言的读音及分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66] 贝先明. 浏阳境内湘语、赣语的语音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67] 何宁.长沙方言副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08.
[68] 黄磊.邵东湘语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08.29.
[69] 蒋协众.邵阳马草话的状态形容词[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5.11.22.
[70] 蒋尊国.湘南蓝山土市话的体系统[D].暨南大学,2005.
[71] 李冬香.湖南赣语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10.27.
[72] 李冬香.湘语声调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
[73] 李康澄.湘方言特征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1.14.
[74] 李柳情.株洲县方言与中古语音系统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05.
[75] 吕俭平.湖南省汨罗市大荆镇的三峡移民和当地居民方言接触初期的词汇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04.
[76] 彭婷.祁东方言语音语法研究[D].贵州大学,2005.
[77] 彭婷.祁东方言语音语法研究[D].贵州大学,2005.
[78] 丘冬.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方言的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04.
[79] 唐伶.永州南部土话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2005.
[80] 王仲黎.祁阳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0.10.
[81] 向亮.湘西苗语、土家语与汉语的称谓语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04.
[82] 向柠.湖南武冈方言被动句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04.
[83] 尹喜清.湖南洞口赣语音韵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84] 袁先锋.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和永丰镇方言的语音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04.
[85] 曾婷.汉语湘乡方言阻塞音清浊与调域的关系之优选论解释[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09.27.
[86] 曾献飞.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08.29.
[87] 张蓓蓓.隆回县桃洪镇话和六都寨话的语音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08.29.
[88] 周纯梅. 湖南省临湘市詹桥镇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04.
[89] 周赛红.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5.08.
[90] 资丽君.湖南耒阳城区话的语音调查和研究(6个声调)[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91] 崔振华.湘方言中的“起去”已经语法化[C].华中语学论库(第三辑)——动词与宾语问题研究,2005.11.
2006年
[1] 鲍厚星.湘方言概要[M].湘方言研究丛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2] 陈晖.湘方言语音研究[M].湘方言研究丛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3] 丁加勇.湘方言动词句式的配价研究 以隆回方言为例[M].湘方言研究丛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4] 罗昕如.湘方言词汇研究[M].湘方言研究丛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5] 伍云姬.湘方言动态助词的系统及其演变[M].湘方言研究丛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
[6] 陈山青.汨罗长乐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10.
[7] 伍云姬.湖南方言的语气词[M].湖南方言语法系列丛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8] 谢奇勇.新田南乡土话研究[M].湖南方言研究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04.
[9] 曹志耘.桂北“资全灌”土话记略[J].方言,2006.01.
[10] 陈如新.祁阳方言中“AB”式形容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6.
[11] 陈山青.汉语方言轻声研究——以汨罗长乐方言为个案[J].求索,2006.04.
[12] 陈山青.湖南汨罗长乐方言音系[J].方言,2006.01.
[13] 陈山青.湖南汨罗长乐方言语音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2006.04.
[14] 陈山青.湖南汨罗长乐方言中的文白异读[J].云梦学刊,2006.04.
[15] 陈山青.湖南炎陵方言的语音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16] 陈山青.汨罗长乐方言的声韵调结构及其拼合特点[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17] 陈湘红.浏阳“西乡话”果假遇摄字主要元音的变化及规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6.
[18] 储泽祥.湖南慈利通津铺话中的“两个”[J].方言,2006.03.
[19] 邓红华.郴州俗语使用情况的调查[J].湖南学院学报,2006.06.
[20] 邓永红.湖南桂阳六合土话的否定词[J].语言研究,2006.02.
[21] 丁健纯.湘潭话中表完全否定义的数量补语句[J].湖南学院学报,2006.06.
[22] 丁蓉.长沙方言副词与普通话副词的比较分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03.
[23] 董正宇.沈从文与湘西方言——兼论沈从文对现代汉语文学的贡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4] 段勇军.安江方言的语音特点[J].怀化学院学报,2006.04.
[25] 关辛秋.湘西苗语的qo35[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
[26] 贺卫国.《醒世姻缘传》湘方言词语小笺 [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7] 胡萍.从古全浊声母的渐变看曾家湾话的过渡性——绥宁湘语、赣语过渡地带语音个案调查[J].船山学刊,2006.03.
[28] 胡萍.麻阳(高村)话两个特殊的语音现象[J].语言研究,2006.03.
[29] 胡萍.湘西南汉语方言精知庄章组声母今读及演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30] 胡萍.绥宁(关峡)苗族“平话”的语音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31] 胡云晚.洞口方言的给予动词“把”、“乞”、“把乞”及其句式[J].云梦学刊,2006.04.
[32] 黄丽.“灒”字的方言本字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8.
[33] 蒋冀骋.沅陵乡话Z声母的形成及其所反映的语音历史层次[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2006.06.
[34] 蒋军凤.从相关文献记录看湘乡方言非组字读音.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6
[35] 蒋军凤.论湘语研究的领域拓展问题[J].文史博览,2006.22.
[36] 蒋协众.邵阳(南路)话状态形容词的结构类型[J].怀化学院学报,2006.07.
[37] 李彬.湘潭方言“想A不A”格式浅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2.
[38] 李兵.长沙方言单字调及变调的实验语音学报告[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39] 李冬香.从音韵现象看桂北平话和湘南、粤北土话的形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02.
[40] 李冬香.湖南岳阳县方言音系及其性质[J].韶关学院学报,2006.05.
[41] 李冬香.湖南资兴方言的音韵特点及其归属[J].湘潭大学学报,2006.02.
[42] 李珂.从湖南茶陵方言看湘东的地域文化内蕴[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43] 李珂.湖南茶陵下东方言语音中赣语和湘语混合的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2.
[44] 李清桓.常宁方言本字补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6.09.
[45] 李星辉.开县与涟源方言词语文化蕴涵的比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04.
[46] 李艳华.湖南安仁方言中几组有特色的程度标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12.
[47] 李永新.会同方言流摄字的读音[J].怀化学院学报,2006.11.
[48] 林清书.湘方言的“娭毑”和客家方言的“(女哀)姐”[J].龙岩学院学报,2006.01.
[49] 刘洋.岳阳柏祥方言的亲属称谓词[J].韶关学院学报,2006.08.
[50] 刘卓彤.新化方言中丰富的动词重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9.
[51] 龙海燕.洞口话的亲属称谓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52] 龙绪怀.永远的侗族大歌[J].企业家天地,2006.02.
[53] 罗昕如.从词汇看湘语与西南官话的关系[J].船山学刊,2006.03.
[54] 罗昕如.湘方言“打”类词语的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55] 罗昕如.湘语与赣语词汇异同研究[J].求索,2006.10.
[56] 罗昕如.湘语中的“V人”类自感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5.
[57] 吕华萍.安仁方言词语考释[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58] 吕华萍.安仁方言的程度副词[J].大学时代(B版),2006.04.
[59] 孟玉珍.黔阳方言的被动标记及其语法化过程[J].怀化学院学报,2006.06.
[60] 孟玉珍.黔阳方言的被动标记及其语法化过程[J].怀化学院学报,2006.06.
[61] 彭兰玉.湘乡方言的疑问句初探[J].语言研究,2006.03.
[62] 钱毅.湖南隆回(滩头)方言音系的语音特点[J].语文学刊,2006.21.
[63] 钱毅.湖南隆回方言古语词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64] 瞿建慧.官话方言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的关系[J].邯郸学院学报,2006.04.
[65] 瞿建慧.湖南方言里“V+T+N(L)”格式的句法功能而及其来源[J].汉语学报,2006.04.
[66] 饶冬梅.浅析德阳黄许话中的“咖”字[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67] 任永辉.常德方言儿化的分布和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6.07.
[68] 宋淑琴.湘阴方言的“把”字句浅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10.
[69] 宋淑琴.湘阴方言的文白异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70] 宋淑琴.湘阴方言与湘语和赣语的比较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71] 孙叶林.邵阳方言特殊双宾句S+V+O_直+O_间[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72] 谭建光.论湘中民歌的音调结构特征[J].音乐创作,2006.05.
[73] 谭晓平.地方文化对湘南语言使用的影响[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74] 唐海燕.论益阳弹词的审美情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01.
[75] 唐玉环.变迁社会中的语言与人——重读《马桥词典》[J].长沙大学学报,2006.01.
[76] 田皓.地方普通话常见词语失误分析——以湖南腔普通话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04.
[77] 王红梅.西南官话动词重叠比较研究[J].学术交流,2006.11.
[78] 王淑一.永州方言的重叠式名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8.
[79] 王玉梅.天南地北话“睡觉”[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10.
[80] 吴宝安.涟源方言的“拿”字及其相关句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81] 吴青峰.涟源市古塘方言疑问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1.
[82] 吴泽顺.论华容方言的归属[J].云梦学刊,2006(03):136-138.
[83] 夏先忠.《广韵》止、蟹、山三摄在湖南辰溪汉语方言中的读音[J].怀化学院学报,2006.01.
[84] 夏先忠.湖南怀化市汉语方言分区及语音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6.
[85] 夏先忠.湖南怀化市汉语方言中古全浊声母今读类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86] 夏先忠.湖南溆浦汉语方言的音韵特征[J].宜宾学院学报,2006.05.
[87] 徐前师.常德沧山方言中的“的”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88] 严修鸿.客家话及部分粤语a~5(再)字考释[J].语言研究,2006.04.
[89] 言岚.株洲方言中的“的” [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90] 杨晓霖.湖南衡山方言中的非屈折变调现象初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05.
[91] 杨晓霖.湖南衡山方言中的叹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12.
[92] 杨遗旗.江华福清新化话音系及文白异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6.
[93] 姚兰.湖南湘乡方言的“子”尾 [J].晋中学院学报,2006.04.
[94] 袁慧.邵阳长乐方言音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95] 曾春蓉.现代汉语方言中古精组字今读t、t~h现象考察[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96] 曾炜.湖南益阳方言中的“阿”[J].云梦学刊,2006.01.
[97] 占升平.常宁方言中的舌面塞音[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98] 张德新.安康方言的南北融合现象——汉语语音演变的方言证据[J].安康师专学报,2006.06.
[99] 张光宇.共同保留、共同创新与共同脱轨 [J].语言研究,2006.02.
[100]张利莹.郴州方言的“把”字句[J].大学时代(B版),2006.11.
[101]张则顺.论湖南武冈市区方言的语法特点[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102]郑际根.湘方言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8.
[103]郑际根.湘方言在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J].长沙大学学报,2006.01.
[104]周纯梅.湖南临湘詹桥镇方言的音韵特点[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6.
[105]周纯梅.湖南新化方言量词的代、助用法[J].文教资料,2006.02.
[106]周赛红.湘方言齐齿呼韵母考察[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107]周赛红.湘语的历史[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108]周赛红.中古知章庄组声母在湘方言历史文献中的表现[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05.
[109]邹妍.南县方言词汇的形象性特点简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11.
[110]陈如新.湖南祁阳县白水镇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4.
[111]成庆红.湖南宁乡上宁乡话与下宁乡话的词汇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4.
[112]邓胜芳.湖南宁远县南路平话的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3]段勇军.湖南洪江市安江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1.
[114]贺玉勋.V-得结构在双峰方言与普通话中的对比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09.20.
[115]胡萍.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04.
[116]胡蓉.湖南会同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7.14.
[117]黄静.湖南省湘阴县东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3.
[118]姬凤霞.慈利方言变形形容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4.
[119]蒋文华.湖南汨罗市大荆镇三峡移民初期的当地方言词类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4.
[120]李珂.湖南省茶陵县下东乡方言的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4.
[121]李俏华.永州口水山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22]林琼.临澧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3.
[123]林素娥.湘语与吴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
[124]刘玮娜.湖南汨罗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3.
[125]刘晓飞.湘乡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05.
[126]龙国贻.湘南、桂北土话部分语素考察[D].广西大学,2006.
[127]龙海燕.洞口赣方言语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
[128]马兰花.岳阳县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4.
[129]聂小站.益阳方言边音声母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6.05.
[130]彭建国.湘语音韵历史层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04.
[131]彭小球.湖南沅江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3.
[132]宋淑琴.湘阴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3.
[133]谭四华.湖南省汨罗市大荆镇三峡移民初期移民方言的词类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4.
[134]唐金花.湖南石门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07.14.
[135]王晶.湘潭县中路铺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0.
[136]危卫红.湖南湘阴话“a就ab”格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5.
[137]吴青峰.涟源市古塘方言疑问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5.
[138]徐芳.沅江市南大膳镇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2.
[139]许阳.双峰甘棠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3.
[140]杨荣华.四川安岳大平话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1.29.
[141]蹇敦华,刘高飞.湖南移动推出方言解决方案[N].人民邮电,2006.12.20.
2007年
[1] 胡萍.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冬香.岳阳柏祥方言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3] 伍云姬.湖南方言的副词[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言岚.醴陵(板杉)方言研究[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
[5] 杨慕如.品味湘乡话[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6] 杨宗铮.湖南客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易亚新.常德方言语法研究[M].学苑出版社,2007.
[8] 曹志耘.湘西方言概述[J].语文研究,2007.01.
[9] 陈晖.湖南省的汉语方言(稿)[J].方言,2007.03.
[10] 陈江南.故楚之地楚音遗留——湖南湖北汉族地区“龙船歌”流变及考析[J].理论与创作,2007.01.
[11] 陈立中,朱涛.论湖南汝城话的“拿”[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12] 陈立中,朱涛.汝城话中表方位的后缀[naŋ44][J].汉语学报,2007.04.
[13] 陈林侠.方言剧与传媒新形象:从道德到消费——从重庆卫视的方言剧说起[J].齐鲁艺苑,2007.01.
[14] 陈如新.祁阳方言的文白异读[J].民族论坛,2007.04.
[15] 陈如新.祁阳方言中的特色动词“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05.
[16] 陈叶红.张家界方言中的多功能及物动词“逮”及其虚化[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17] 陈依依.湖南地区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影响[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05.
[18] 崔振华.湘方言中的“起去”已经语法化[J].汉语学报,2007.03.
[19] 邓红华.郴州俗语的来源探究[J].文史博览,2007.06.
[20] 邓红华.郴州俗语的文化特征[J].船山学刊,2007.03.
[21] 丁雪欢.湖南沅江话“持续/进行体”的表达形式[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
[22] 董正宇.话语改造与方言出场——现代湘籍作家方言写作形式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23] 董正宇.现代湘籍作家的方言情结[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24] 高山.祁东县东区话中助词“格”的语法功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25] 何薇.湖南岳阳市新派方言的语音特点[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
[26] 贺子晗.永州芝山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J].牡丹口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27] 胡萍.论湘语在湘西南地区的接触与变异[J].湖南社会科学,2007.03.
[28] 胡萍.湘西南苗族“平话”词汇的文化透视[J].船山学刊,2007.03.
[29] 胡萍.湘语区农业生产习俗的地域特色[J].求索,2007.03.